李家民
当前白酒行业创新存在明显局限:部分企业陷入 “表层创新陷阱”(仅聚焦包装、名称迭代,忽视品质与体验核心);部分企业盲目模仿头部企业的 “高端化”“全国化” 路径,脱离自身资源禀赋;技术创新碎片化(如数字化仅用于销售端,未渗透工艺核心),且创新经验难以复用,导致 “创新投入高、转化效率低”。而华为 “客户导向的精准创新”“技术驱动的底层突破”“双轮迭代的持续优化”“组织保障的落地机制” 四大核心创新思维,为白酒行业破解 “创新难、落地难、持续难” 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客户导向:以 “真实需求” 锚定创新方向,避免 “自嗨式创新”
华为的核心创新逻辑是 “以客户为中心”—— 所有创新均围绕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展开,而非单纯追求技术领先。白酒行业的创新痛点恰是 “脱离客户需求”:如盲目推出高端产品却未匹配商务客群的场景需求,或跟风做低度酒却未解决 Z 世代 “怕辣、爱社交” 的核心诉求。借鉴华为思路,白酒创新需从 “需求调研 - 场景匹配 - 反馈迭代” 三环节闭环,让创新精准命中客户价值。
1. 用 “精准调研” 替代 “经验判断”,挖掘隐性需求
华为通过 “客户访谈 + 场景观察 + 数据分析” 三维调研理解需求,白酒行业需针对不同客群建立差异化调研体系:
•Z 世代客群:通过私域社群、短视频评论区、线下快闪店互动,挖掘 “轻量化、场景化、社交化” 需求 —— 例如某区域酒企调研发现,Z 世代在露营场景中需 “小瓶装(50-100ml)、低度数(20-30 度)、果味融合” 的产品,而非单纯的 “低度白酒”;
•商务客群:通过经销商访谈、企业采购数据,聚焦 “品质稳定性、品牌背书、宴请体验” 需求 —— 如某浓香型酒企发现,商务宴请中客户关注 “开瓶仪式感”“杯具适配性”,进而推出带专属开瓶器与分酒器的礼盒装;
•下沉市场客群:通过县域经销商走访、乡镇超市销售数据,捕捉 “高性价比、节日属性” 需求 —— 如某酒厂针对农村婚宴场景,推出 “100 元内 / 瓶、红色包装、可定制婚宴名称” 的产品,销量快速突破区域市场。
2. 以 “场景创新” 延伸产品价值,而非仅做 “产品迭代”
华为曾针对运营商 “漫游缴费难” 需求,创新推出 “预付费漫游业务”(支撑中国移动 “神州行”);白酒创新需从 “产品思维” 转向 “场景思维”,将产品嵌入客户的具体生活场景:
•家庭场景:针对家庭聚会 “多人分饮、口味差异” 需求,推出 “可组合套装”(含 1 瓶高度酒 + 2 瓶低度酒 + 1 瓶果味酒),搭配分酒器与小酒杯;
•自饮场景:针对独居人群 “小量饮用、便捷储存” 需求,推出 “旋盖小瓶装”(30ml / 瓶),标注 “每日建议饮用量”,降低消费门槛;
•礼品场景:针对礼品馈赠 “文化属性、个性化” 需求,结合区域文化(如川酒配熊猫元素、晋酒配晋商文化),推出 “可定制刻字” 的礼盒,附加文化手册(如酿酒工艺故事)。
3. 建立 “客户反馈闭环”,像华为 AAR 一样即时迭代
华为通过 AAR(行动后总结)快速优化产品,白酒行业需建立 “客户反馈 - 产品调整 - 效果验证” 的闭环机制:
•反馈收集:在产品包装、私域社群、线下门店设置 “反馈入口”(如扫码填问卷得优惠券),重点收集 “口感、包装、价格、场景适配性” 问题;
•快速调整:针对反馈痛点即时优化,如某酒厂收到 “低度酒口感寡淡” 的反馈后,3 个月内调整勾调配方(增加微量风味物质),并小范围试点;
•效果验证:通过试点区域的销量、复购率数据验证调整效果,确认有效后再全面推广 —— 避免 “一次性创新”,实现持续优化。
二、技术驱动:用 “底层技术突破” 破解 “传承与创新” 的矛盾
华为坚持 “技术驱动创新”,每年将 10% 以上的营收投入研发,聚焦底层技术突破(如芯片、5G);白酒行业的技术创新常陷入 “两难”:要么固守传统工艺导致效率低,要么盲目引入技术破坏传统风味。借鉴华为思路,白酒技术创新需以 “守护传统品质为核心,以提升效率、优化体验为目标”,聚焦三大底层技术方向。
1. 工艺数字化:用技术让 “隐性经验” 显性化,保障品质稳定
白酒传统工艺依赖匠人 “手感、嗅觉、经验”(如制曲温湿度把控、窖池养护),易出现品质波动;可借鉴华为 “数字化管理” 思路,将隐性经验转化为量化数据:
•制曲环节:安装温湿度传感器、摄像头,实时监测制曲过程,记录 “最佳温湿度区间”“翻曲频率” 等数据,形成《数字化制曲 SOP》,使制曲合格率从 75% 提升至 92%;
•发酵环节:通过窖池内的微生物传感器,监测窖泥中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建立 “微生物 - 风味” 关联模型,提前预判发酵效果,避免杂菌污染导致的窖池报废;
•勾调环节:引入 AI 辅助勾调系统,基于历史勾调数据(如不同基酒比例与风味评分),生成勾调方案,再由匠人微调 —— 既保留匠人经验,又提升勾调效率(勾调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7 天)。
2. 绿色酿造技术:用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华为聚焦 “绿色技术”(如绿色数据中心、节能设备),白酒行业作为高能耗行业(酿造需大量水、电、粮食),绿色技术创新既是政策要求,也是成本优化的关键:
•能源循环利用:某浓香型酒厂引入 “酿酒废水处理系统”,将废水处理后用于窖池养护、园区灌溉;利用酿酒过程中产生的 “酒糟沼气” 发电,满足车间 30% 的用电需求;
•粮食利用率提升: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优化发酵工艺,如某酱酒厂引入 “微生物发酵优化技术”,使高粱出酒率提升 5%,每年减少粮食浪费数千吨;
•低碳生产:采用 “光伏屋顶” 为车间供电,使用环保包装材料(如可降解纸盒、再生塑料),降低碳足迹 —— 既符合 “双碳” 政策,又打造 “绿色品牌” 标签。
3. 消费端技术:用技术优化 “消费体验”,提升品牌竞争力
华为通过技术优化客户体验(如 5G 提升通信速度),白酒行业可在 “消费端” 引入技术,提升客户的饮用、购买、互动体验:
•防伪溯源技术:采用 “区块链 + 二维码” 技术,客户扫码可查看 “酿酒车间、窖池编号、灌装时间、物流信息”,解决 “假酒” 痛点;
•智能品鉴技术:针对新手客户 “不会品鉴” 的问题,开发 “智能品鉴 APP”,通过 “口感描述(如绵柔、醇厚)” 推荐适配产品,附带 “品鉴步骤(观色、闻香、品味)” 教程;
•线上互动技术:利用 VR 技术打造 “线上酿酒体验馆”,客户可虚拟参观酿酒车间、窖池,甚至 “虚拟参与” 制曲、勾调环节,增强品牌粘性 —— 技术不再是 “冰冷工具”,而是连接客户与传统工艺的桥梁。
三、双轮迭代:从 “模仿创新” 到 “内生创新”,避免 “路径依赖”
华为的 “双轮学习”(向标杆学 + 向自身经验学),本质是 “模仿 - 内化 - 创新” 的迭代过程;白酒行业的创新常陷入 “路径依赖”:要么盲目模仿茅台、五粮液的 “高端化” 路径,要么固守自身经验不敢突破。借鉴华为思路,白酒创新需构建 “标杆借鉴 - 自身经验萃取 - 内生创新” 的双轮迭代机制。
1. 标杆借鉴:“精准对标” 而非 “盲目复制”,聚焦 “可复用的方法论”
华为向 IBM 学习 IPD 流程时,并非复制全部内容,而是结合自身业务调整;白酒企业向标杆学习时,需避免 “照抄产品、价格、渠道”,而是聚焦标杆的 “创新方法论”:
•向头部企业学 “品质管控”:如学习茅台 “基酒分级储存” 的方法论,结合自身工艺特点,建立 “基酒分级标准”(如按风味、年份、窖池编号分级),而非直接复制其储存周期;
•向新锐品牌学 “年轻化营销”:如学习江小白 “内容营销” 的思路,结合自身区域文化,打造 “区域化内容”(如某鲁酒品牌围绕 “孔孟文化” 创作短视频,而非复制江小白的 “青春文案”);
•向跨行业品牌学 “体验创新”:如学习茶饮品牌 “喜茶” 的 “门店体验” 思路,在白酒线下门店设置 “品鉴区”(提供免费试饮)、“文化区”(展示酿酒工具),而非单纯卖货。
2. 自身经验萃取:像华为案例萃取一样,沉淀 “创新方法论”
华为通过案例萃取将创新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工具,白酒企业需将自身的创新实践(如某新品成功、某工艺优化)总结为 “创新案例”,避免经验流失:
•成功案例萃取:针对 “某区域低度酒销量翻倍” 的成功实践,总结《低度酒创新五步法》(需求调研 - 配方研发 - 小范围试点 - 反馈调整 - 全面推广),明确每个步骤的关键动作(如试点选择 “年轻人口密集的县域市场”);
•失败案例复盘:针对 “某高端产品推广失败” 的案例,总结 “失败原因”(如定价过高脱离区域消费能力、渠道选错 “进社区超市而非高端餐饮”),形成《高端产品推广避坑指南》,避免重复犯错;
•工具化沉淀:将案例中的方法论转化为工具(如《新品创新评估表》《区域市场创新适配性打分表》),让后续创新有章可循,而非依赖个人经验。
3. 内生创新:从 “跟随创新” 到 “引领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华为从 “跟随 5G 技术” 到 “引领 5G 标准”,核心是 “内生创新能力”;白酒企业在借鉴标杆、沉淀自身经验后,需逐步走向 “内生创新”,打造独特的创新优势:
•工艺内生创新:基于自身地域特点(如原料、气候),开发独特工艺,如某黔北酒厂利用当地 “富硒土壤种植的高粱”,创新 “富硒酱酒工艺”,打造 “富硒” 差异化卖点;
•产品内生创新:结合自身品牌基因,开发 “别人无法复制” 的产品,如某百年酒厂基于 “老窖池优势”,推出 “窖池年份酒”(标注窖池使用年限),强调 “每口窖池仅产 XX 吨” 的稀缺性;
•营销内生创新:基于自身客户群体,打造专属营销模式,如某县域酒厂针对 “乡镇客户”,创新 “熟人营销模式”(招募乡镇代理人,通过 “熟人推荐” 卖货),避开与头部企业的正面竞争。
四、组织保障:构建 “创新落地” 的机制,避免 “创新停留在口号”
华为通过 “组织保障” 推动创新落地(如设立 2012 实验室、建立创新容错机制);白酒企业的创新常 “停留在口号”,核心原因是缺乏配套的组织机制。借鉴华为思路,白酒企业需从 “团队、容错、激励” 三方面构建创新保障体系。
1. 成立 “跨部门创新团队”,打破 “部门壁垒”
华为的创新项目多由跨部门团队负责(如研发 + 市场 + 销售),避免 “研发闭门造车”;白酒创新需打破 “研发只管工艺、营销只管卖货” 的壁垒,成立跨部门创新小组:
•团队构成:成员来自研发(工艺专家)、营销(客户需求专家)、生产(落地可行性专家)、财务(成本控制专家),确保创新 “既符合客户需求,又能落地生产,还能控制成本”;
•运作模式:采用 “项目制”,明确项目目标(如 “3 个月内开发一款 Z 世代低度酒”)、责任人、时间节点,定期召开进度会议,解决跨部门协同问题;
•案例参考:某浓香型酒厂成立 “年轻化创新小组”,研发部门负责低度酒配方,营销部门负责需求调研与推广,生产部门负责小批量试产,3 个月内推出的果味低度酒,上市首月销量突破 5000 箱。
2. 建立 “创新容错机制”,打消 “创新顾虑”
华为允许 “创新失败”,甚至设立 “失败奖” 鼓励尝试;白酒企业因 “怕亏损、怕影响品质”,常抑制创新尝试。需建立 “容错机制”,为创新提供试错空间:
•明确容错范围:允许 “小范围、低成本” 的创新失败,如 “试点区域不超过 3 个、投入不超过年度创新预算的 10%”,避免 “颠覆性失败”;
•失败复盘机制:若创新项目失败,需召开 “复盘会”,总结 “失败原因、可复用经验”,而非追究责任 —— 如某酒厂的 “智能勾调试点” 失败后,复盘发现 “模型数据不足”,后续补充数据后成功落地;
•资源支持:为创新项目提供 “专项试错预算”,避免因 “怕超预算” 而不敢尝试。
3. 完善 “创新激励机制”,激活 “全员创新动力”
华为通过 “股权激励、项目奖金” 激励员工创新;白酒企业的创新多依赖 “管理层推动”,员工参与度低。需建立 “全员创新激励机制”:
•员工提案激励:设立 “创新提案奖”,员工提出的创新建议(如工艺优化、营销点子)若被采纳,给予现金奖励(如 500-5000 元),并按提案产生的效益给予后续分成;
•项目团队激励:创新项目若达成目标(如销量达标、成本降低),给予团队 “项目奖金”(如项目利润的 5%-10%),并优先晋升团队成员;
•长期激励:对核心创新人才(如工艺专家、营销创新骨干)给予 “股权激励”,绑定个人与企业的创新利益 —— 让创新从 “要我做” 变为 “我要做”。
五、结语:白酒创新需 “体系化”,而非 “单点突破”
华为的创新不是 “单点技术突破”,而是 “客户需求 - 技术研发 - 双轮迭代 - 组织保障” 的体系化创新;白酒行业的创新也需跳出 “单点思维”(如只做一款新品、只搞一次营销活动),构建 “需求锚定 - 技术支撑 - 迭代优化 - 组织保障” 的完整创新体系。
对白酒企业而言,创新不是 “颠覆传统”,而是 “用现代思维激活传统价值”:以客户需求为方向,避免创新跑偏;以底层技术为支撑,破解传承与效率的矛盾;以双轮迭代为路径,形成内生创新能力;以组织机制为保障,让创新落地生根。唯有如此,白酒行业才能跳出 “同质化竞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李家民,正高级工程师、中国酿酒大师、中国白酒大师、中国首席品酒师、生态酿酒学家,中国生态酿酒标准化的引领者、中国当代发明家、中国首届酒业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级技能大师、中国杰出质量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拥有 130 多项科研项目、10 部著作、40 多篇论文、13 项国际发明金奖,60 多次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以及 40 项专利。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