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经验沉淀与方法论萃取为核心
李家民
白酒传承长期面临“重标杆模仿、轻自我内化”,“重口传心授、轻显性沉淀”的局限:多数企业过度聚焦茅台、五粮液等头部企业的模式复制,却忽视自身工艺特色与市场经验的总结;老匠人隐性技艺难以标准化,年轻从业者难以快速承接;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经验割裂,无法形成可持续的传承体系。而华为“双轮学习(向标杆学 + 向自身经验学)”、“案例萃取(分场景沉淀方法论)”、“分层经验沉淀(岗位 - 团队 - 组织级)”的思路,为白酒传承提供了可落地的破局方向。
一、白酒传承需“双轮驱动”:为何要向自身经验与案例学习
华为因 2B 项目制业务特性(全球运营商项目共通性强、周期长),必须通过案例总结规避重复犯错;白酒行业的核心特性,同样决定了“向内求”的必要性。
1. 白酒行业特性:隐性经验需显性化,避免重复试错
白酒传承的核心载体是“隐性经验”:制曲的温湿度把控、窖池的养护技巧、勾调的风味平衡,多依赖老匠人“看、闻、摸”的个人经验;且行业存在强地域属性(如浓香需黄泥窖、酱香需红缨子糯高粱),标杆企业的模式难以直接复制。若不将自身项目(如某批次基酒酿造、某区域市场推广)的经验总结为案例,易出现“同一工艺失误反复出现”、“新匠人接手后品质波动”等问题 —— 例如某清香型酒厂曾因未记录“冬季发酵保温方案”,导致次年冬季出酒率下降 15%,重复付出成本。
2.“错题本”文化:从失误中沉淀传承底线
华为的“错题本”文化,源于应试教育中“错题即未掌握的知识点”的逻辑;白酒行业的“错题”,则是工艺、市场、管理中的关键失误:
•工艺端:如杂菌污染导致窖池报废、制曲温度过高影响风味;
•市场端:如新品定位偏差(如向商务客群推低度酒)、渠道选错(如高端白酒进社区超市);
•管理端:如老匠人退休后技艺断层、跨车间协同效率低。
将这些“错题”整理为案例(如《2023 年某批次基酒杂菌污染复盘报告》),明确“失误原因 - 补救措施 - 预防方案”,可成为传承中的“底线标准”,避免后人重蹈覆辙。
3. 复盘思维:适配白酒长周期生产特性
华为借鉴美军 AAR(行动后总结)思路,强调“即时复盘”;而白酒生产周期长(如酱香酒需 1 年生产、3 年陈放),每个关键节点(制曲、下沙、发酵、勾调)的复盘尤为重要。例如某酱酒厂在“下沙”环节后,即时复盘“高粱破碎率与出酒率的关系”,总结出“破碎率控制在 20%-30%”的量化标准,后续批次出酒率稳定提升 8%—— 这种基于自身实践的复盘,比单纯学习标杆企业的参数更具适配性。
二、白酒不同业务场景的经验萃取路径
华为将案例萃取分为“成熟业务(提炼可复用流程)”、“新业务(关注正向偏差)”,白酒传承可依此分场景落地,避免“一刀切”。
1. 成熟业务(传统酿造/经典产品):萃取可复用的流程与工具
成熟业务是白酒传承的“基本盘”,如固态酿造、经典产品(如某企业的核心浓香单品),其目标是“将隐性经验转化为标准化工具”,提升传承效率与稳定性。
•核心方向:聚焦“变”与“痛”—— 即便工艺稳定,仍有“环境变化(如气候异常)”、“长期痛点(如勾调效率低)”需优化,从这些环节提炼工具。
•实践案例:某浓香型白酒企业针对“窖池养护”这一成熟业务,总结出三类工具:
a.《窖池日常养护 SOP》:将老匠人“窖泥颜色呈深褐色、手感细腻”的经验,转化为“pH 值 7.0-7.5、微生物数量≥10⁸个 / 克”的量化指标;
b.《窖池故障排除指南》:针对“窖泥板结”问题,明确“原因(湿度不足)- 补救步骤(喷洒蒸馏水 + 翻窖)- 预防周期(每 3 天检查一次湿度)”;
c.《窖池养护核查清单》:列出“每日温湿度记录、每周窖泥采样、每月微生物检测”等关键节点,确保执行无遗漏。
这类工具可快速赋能新匠人,使窖池养护的品质达标率从 70% 提升至 95%。
2. 新业务(创新产品 / 新营销):聚焦“正向偏差”,从特例到体系
新业务是白酒传承的“增量场”,如低度白酒、果味白酒、数字化营销(私域运营、短视频种草),其特点是“无成熟标杆”,需从“特例成功”中提炼方法论。
华为定义“正向偏差”为“偏离常规却效果更好的特例”;白酒新业务的“正向偏差”,可能是某区域团队的创新尝试、某车间的工艺突破。
•核心方向:挖掘“离客户近、离一线近”的特例,总结“成功要素 - 可复制流程”。
•实践案例:某区域酱酒厂在“Z 世代营销”新业务中,某团队通过“短视频(展示酿酒过程)+ 私域(定制小瓶试饮)”实现销量翻倍,企业将其总结为《新酒品年轻化推广四步法》:
d.用户调研:通过私域问卷明确 Z 世代“怕辣、爱社交、注重颜值”的需求;
e.小样测试:推出 50ml 小瓶装,免费赠送给私域用户,收集风味反馈;
f.内容种草:拍摄“酿酒师教调鸡尾酒”短视频,突出“低度、可混搭”卖点;
g.私域转化:针对反馈好的用户推送“买一送一”券,引导复购。
该方法论在其他区域推广后,新业务整体销量提升 60%,避免了“各团队盲目试错”的成本浪费。
三、白酒行业经验显性化:构建专属方法论工具库
华为通过“跨领域工具表”(如综合管理的 SMART 模型、营销的 AIDA 口诀)实现经验复用;白酒行业可按“生产 - 营销 - 文化 - 管理”四大领域,构建针对性工具库,让传承从“靠感觉”变为“靠方法”。
领域 | 核心工具 | 用途 | 应用举例 |
生产酿造 | 工艺 SOP | 规范操作步骤,确保质量一致 | 《固态发酵车间操作 SOP》(明确每小时翻料次数、温度范围) |
老匠人经验模型 | 显性化隐性技艺 | 《勾调师风味平衡模型》(将“甜、酸、苦、辣”转化为可量化的色谱数据) | |
质量控制清单 | 把控关键质量节点 | 《基酒分级核查清单》(含感官指标:色泽、香气、口感;理化指标:酒精度、总酸) | |
营销推广 | 客户沟通话术模板 | 适配不同客群需求 | 商务宴请话术(强调“陈酿年份、品牌背书”)、年轻客群话术(强调“低度、可混搭”) |
新酒推广操作指南 | 标准化新业务落地流程 | 《果味白酒区域推广指南》(含选品、渠道、促销三环节步骤) | |
文化传承 | 技艺传承案例集 | 记录老匠人关键经验 | 《某老匠人制曲案例集》(含不同季节制曲的“看天做曲”经验) |
组织管理 | 跨团队协同清单 | 保障多环节衔接效率 | 《年度酿酒计划协同清单》(明确制曲车间、酿造车间、勾调车间的时间节点与交接标准) |
四、白酒经验沉淀的三级体系:从个体到组织的传承
华为将经验分为“专业岗位级(个人可完成)”、“团队运营级(需协同)”、“组织经营级(企业战略)”,白酒传承需按此分层沉淀,避免“经验碎片化”。
1. 专业岗位级:聚焦个体技能,解决“谁来传”
覆盖“单人可完成的核心岗位”,如酿酒师、勾调师、质检员,核心是“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岗位案例”。
•实践方式:编写《岗位案例集》,记录“典型场景 - 操作方法 - 应对方案”。例如《酿酒师岗位案例集》可包含“夏季高温发酵控制案例”、“高粱含水量过高处理案例”,每个案例附“操作步骤图 + 关键参数”,新员工可快速对标学习。
2. 团队运营级:聚焦协同能力,解决“怎么传”
覆盖“需多岗位协同的业务”,如酿造车间(制曲 - 发酵 - 蒸馏)、市场团队(策划 - 渠道 - 销售),核心是“总结协同流程,避免衔接漏洞”。
•实践案例:某白酒企业针对“新品开发”团队(研发 + 营销 + 生产),复盘过往案例后形成《新品开发协同流程》:
◦研发部:第 1-2 个月输出小样,附“风味报告”;
◦营销部:第 3 个月完成用户调研,反馈“卖点调整建议”;
◦生产部:第 4 个月根据建议优化工艺,确定量产标准;
该流程使新品开发周期从 12 个月缩短至 8 个月,失误率下降 40%。
3. 组织经营级:聚焦战略传承,解决“传什么”
覆盖“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方向”,如工艺标准、品牌文化、跨区域扩张,核心是“从组织级事件中提炼战略方法论”。
•实践案例:某百年白酒企业在“工艺传承与创新平衡”上,复盘“2018 年传统工艺升级”事件,总结出《工艺传承三原则》:
h.核心技艺不丢(如酱香酒的“12987”工艺);
i.辅助环节创新(如用数字化监测窖池温湿度);
j.创新需经“小范围试点 - 数据验证 - 全面推广”;
该原则成为企业传承的“顶层标准”,避免了“为创新丢传统”或“守传统不进步”的极端。
五、结语:让经验成为白酒传承的“核心资产”
白酒传承的本质,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经验可持续复用”。华为的思路证明:真正的竞争力,源于将“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知识资产”,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
对白酒行业而言,无需盲目追逐标杆企业的模式,而应立足自身:通过“双轮学习”平衡标杆借鉴与自我总结,通过“分场景案例萃取”激活传统与创新业务的经验价值,通过“三级体系沉淀”实现从个人到组织的传承闭环。唯有如此,白酒传承才能跳出“依赖老匠人、靠运气稳定品质”的局限,走向“体系化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
李家民,正高级工程师、中国酿酒大师、中国白酒大师、中国首席品酒师、生态酿酒学家,中国生态酿酒标准化的引领者、中国当代发明家、中国首届酒业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级技能大师、中国杰出质量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拥有 130 多项科研项目、10 部著作、40 多篇论文、13 项国际发明金奖,60 多次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以及 40 项专利。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