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一场备受瞩目的文化盛事,“丝路瑰宝·玉润千秋”——玉雕非遗大师张玉成《国福玉篮》作品收刀仪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双益发文创园盛大举行。此次活动不仅标志着一件艺术瑰宝的诞生,更展现了新疆金丝玉文化精髓,彰显“一带一路”文明交融精神,推动非遗技艺与当代艺术的创新对话。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艺术与收藏分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贾晓东、匠学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张金山、国家级文物杂项鉴定专家朱克城、亚洲珠宝联合会秘书长陈刚、北京专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专平等业内专家、艺术家、企业家以及玉石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艺术杰作:“国福玉篮”惊艳亮相
《国福玉篮》以经典的篮状造型为基础,精选新疆金丝玉雕琢而成。篮身所饰葡萄枝蔓缠绕,寓意"多子多福、绵延不绝";蟠桃与蝙蝠相映成趣,暗合"福寿双全"的吉祥祈愿;石榴籽粒饱满,象征民族团结与和谐共生;荔枝取"荔"谐音"利",寄托国泰民安、百业兴旺的美好愿景。这些传统吉祥物在张玉成大师的巧手下,既保留了民间艺术的质朴韵味,又通过镂空浮雕、立体透雕、俏色巧雕等技法赋予其立体灵动之姿,堪称东方美学的精妙诠释。
尤为令人称道的是,篮身篆刻的天书纹样与飘逸的丝带图案,巧妙串联起古今丝路的文明脉络。天书般的神秘符号,既是对西域古文字的致敬,亦是对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品格的礼赞;而蜿蜒流转的丝带,则如同驼铃声声的古道,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基因紧密相连。这种"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让玉篮超越了器物本身,成为丝路精神的物质载体。“国福”二字更是寓意着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寄托了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张玉成大师在创作分享中表示:“金丝玉篮不仅是玉石之美与工匠之心的结晶,更是对丝路文明的致敬。我们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世界看到新疆玉石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传承:弘扬丝路文化与玉石精神
新疆金丝玉作为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此次《国福玉篮》作品的完工,不仅是一件艺术品的诞生,更是对丝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仪式在庄重而热烈的气氛中举行。通过净手焚香净手礼,象征对玉器工艺的敬畏之心。当红绸缓缓展开,《国福玉篮》全貌亮相揭幕瞬间。这一刀,划开了千年丝路的尘封记忆;这一刀,凝固了当代匠人的赤诚之心;全体来宾共同见证——《国福玉篮》正式收刀庄严时刻!
国家级文物杂项鉴定专家朱克城点评时表示,金丝玉果蓝图开、丝带蓝花香气来,《国福玉篮》选用新疆金丝玉雕琢而成,色彩丰富多样,盖了金黄、淡黄、白色、红色等多种色调,4种玉色、6种果福相互交织相伴、自然情趣。张玉成大师金刀润笔,传承宫廷玉雕记忆与文化寓意组合精典。与镂空浮雕、圆雕、阴线雕、立体透雕、俏色巧雕等技艺,葡萄,蟠桃、丝带,金书。蝙蝠。石榴、荔枝,彰显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国福玉蓝是一件珍贵的艺术之宝,可藏、可讲、可传承。
行业交流:推动玉石文化产业发展
此次仪式还为玉石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来自全国各地的玉石企业代表、收藏家、艺术家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玉石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在交流会上,大家围绕如何提升玉石文化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拓展市场渠道、加强品牌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同时,还分享了各自在玉石雕刻、设计、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和创新成果。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艺术的追求,玉石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可以推动玉石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开启玉石文化新篇章
“丝路瑰宝·玉润千秋”——《国福玉篮》作品收刀仪式的成功举行,为玉石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主办方表示,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挖掘和弘扬新疆金丝玉文化,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文创作品和文化活动。
未来,还将加强与国内外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新疆金丝玉文化走向世界。同时,积极探索玉石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玉石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为促进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艺术与收藏分会秘书处专员张林刚、庄文慧;收藏家、书画、金石印章鉴定专家马鹏昊;收藏家、艺术品经济人刘英;喜悦传媒、《漪鉴》栏目导演王小华;通州区红色文化专班专家组李强;北京新元环宇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新国等特邀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