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 > 传承

一对父子的工匠精神

2021年07月17日 17:34 来源: 金昌日报

这一对父子是那样的平凡普通,和田地里劳作的农民并无二致,不善表达,没有豪言壮语;他们又是那么了不起,坚守着祖先流传的木工制作技艺,祖传的墨斗、钢锯、斧头都是他们的宝贝;如今,父子俩的雕刻技艺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永昌县乃至河西地区古建筑营造领域里,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在他们的手中,祖先遗留的瑰宝光辉重现。

这对父子就是永昌杨氏木工第三代传人杨万年和第四代传人杨永杰。

400a55591a734e55a00c5bee6e5683fa.png

图为杨万年和杨永杰父子。

小木匠开启“私人定制”模式

今年69岁的杨万年,是土生土长的永昌县城人,家就在县城。15岁开始当学徒工,跑遍了永昌县所有的乡村和街巷,哪里有人要盖新房、打家具,他们就带着工具往哪里跑,木匠吃的百家饭,干的是“两不见日”的活,鬓角上挂的是锯木渣,肩膀上落的是刨花,拍一拍衣服,灰尘就扑簌簌往下落。

跟着父亲当学徒的日子枯燥乏味,木工不仅仅是体力活,要能抬动大木料、拿得动大件工具;更是脑力活和眼力活,要一看材料就知道能做成多大的物件、会精准计算各种数据;还得有一定的审美水平,设计出来的东西不仅要有实用性还要美观;这些功夫不到家,哪怕是一个小板凳,做出来也是歪斜扭捏不成样子,要学成一个好木匠着实不易。

年少的杨万年心思活泛,他也想和当时别的年轻人一样去生产队里参加集体劳动。“大家一起干活又能喧慌儿、逗趣,热热闹闹就把活干完了。”回忆起儿时岁月,杨万年笑呵呵地说着。可父亲坚决要他跟着学手艺。

杨家的木匠活是祖传手艺,到父亲这一代是第二代,他不想在自己手上丢失;再者老人家有自己的打算,都说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不管社会怎么变化,学门手艺总是生活的保障。当时的情况也的确像老人家所料,因为有木工技术傍身,杨家人的生活水平要比周边的人家好不少。就这样,在父亲的“逼迫”下,杨万年最终还是干上了这一行。当时父亲是十里八乡的能工巧匠,他的手艺高超,很受人尊敬,在那个做活完全靠纯手工、纯人力的年代,他打的家具美观耐用,盖的房子牢固结实,还有他独有的对古建筑的修造技术,周围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的水平。

父亲的技艺征服了杨万年,他终于愿意静下心,追随父亲的脚步当个好木匠。杨万年从小喜欢画画,看着木条、木棒经父亲手后,变成刻有花纹的精致桌椅时,他逐渐对木工雕刻产生了兴趣。在给人家打家具时,杨万年就把很多心思用在了家具花纹的雕刻上,这让原本呆板的家具有了美感和活力。

为了能让自己掌握尽可能多的雕刻技艺,杨万年如饥似渴地搜集各种木刻花纹的素材,他有时在香烟纸盒上练习设计,有时候是一张空白的碎纸片,有时候是一张旧报纸;他对木刻的热爱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完成自己心目中的图样,他休息时在构思,吃饭的时候也拿着铅笔涂涂画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坚持切、磋、削、凿、刻等各种刀法并用,雕琢出的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形神皆备,栩栩如生;在图案设计中,他依据客户的要求和喜好,“读书人爱琴棋书画,农村人喜欢龙凤、牡丹”,并根据材料不同形状,随形就势,大胆创新。

就这样,杨万年开启了杨氏木工“私人定制”的模式,虽然要耗费很多精力,但他却十分有成就感,人们口口相传着杨木匠的好手艺,争相请他们过去打家具,父子俩有时忙也忙不过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万年的技术日趋成熟,他不仅能打出样式新颖、结实耐用的全套家具,还能完成房屋的修建工程。尤其擅长四梁八柱的传统结构的房屋修造,他可以在不拆除墙体的条件下,给房屋“偷梁换柱”。上世纪80年代,位于县城的红西路军指挥所年久失修,县上相关部门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能拿下这个工程的人,杨万年胸有成竹地答应了下来,他说见识过父亲修建这样的老房子。他说:“这是文物保护单位,操作不好就会毁于一旦,好多人不敢应承,我心里有数所以就答应了。”

多年来,他承接完成了永昌县钟鼓楼、永昌阁老府、南坝云庄寺、河西堡亥母寺、永昌武当山及北海子公园的修缮工程。这些古风建筑中的木雕数量巨大,斗拱、牌匾、抱柱、垂柱、门窗、各类佛像、神像、佛龛等,都是依靠纯手工雕刻打造而成,杨永年依靠多年来娴熟的木工雕刻技艺,并根据原建筑的修建年代,使得这些木雕作品修旧如旧,各具特色,显示出独有的审美意趣,深受业界的好评。

杨木匠的梦想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了杨万年和杨永杰的“工作室”,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郊区的一处普通平房,这个40平方米左右的小院里堆满了木材和木工用具。清瘦的杨万年和儿子杨永杰正在摆弄他们刚制作完成的微缩版水磨坊,“原版”的水磨坊以流水为动力,这个水磨坊以电为动力,通电后,随着底座下风车的转动,磨坊里的两个木质小人开始“忙碌”工作,“男人”在不停往磨眼里填加材料,“女人”在旁边等待收集磨好的浆汁,全过程演示了水磨坊的工作原理,十分精巧别致。无论是水磨坊的组成部件,还是两个木头小人,都制作得惟妙惟肖,独具匠心。

杨万年说:“这只是我做的一件小玩意,我有个梦想,趁我还能动弹,想把我们先辈留下的物件,一件件复原,能做成多少算多少,好让后人也见识一下,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富有智慧!”

巍峨的钟鼓楼在永昌县屹立了400年,她伴随小城人民一辈又一辈繁衍生息,人们早就熟悉了她的存在,仿佛她原本就该在这出现,人们喜爱她,仰视她,却从来无法观察她的全貌,更不明白这么精美的建筑是如何修建而成的。

干了一辈子木匠的杨万年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2019年终于有了成熟的条件,他要着手实现自己的第一个梦想,复原永昌县城钟鼓楼。

他和家里人都做好准备,这一年全家人都不能出去干活挣钱,他叮嘱儿子杨永杰,你这一辈子替人做了多少活都不及做这一件活的功德大。

杨万年要做的钟鼓楼复制品,不是简单的模型,而是按照100:1的比例缩小的微型钟鼓楼,也就是说原建筑上有什么物件,复制品上也必须得一样不多,一样不能少。

首先得看懂钟鼓楼的图纸,因为杨万年早年参与过钟鼓楼维修的工程,所以他能看懂图纸。但原始图纸还得需要重新修改设计,才能适用于复制品的制作。仅仅这一个过程,就耗费了杨万年一个月的时间。图纸设计好后,需要严格按照设计的尺寸制作零部件,要想让最后的成品严丝合缝,就必须让每一个零部件都精确无比。

整个过程,就好比用乐高积木拼装出一个成品。乐高积木的零部件全部是机械化加工而成的,可钟鼓楼的零部件都是父子俩,一刀一凿,纯手工打造出来的,工程量的繁杂超乎想象。

杨永杰说:“当时,最小的零件只有1立方厘米大,而这样的小零件就有3000多件,如果要算上所有的零部件保守地说也有1万件了,如果一个零件错了半毫米,10个零件就能错5毫米,不仅横平竖直对不上,连弧度、斜度都不吻合,就做不到严丝合缝。”

因为工程量巨大,杨万年全家都参与了制作,连“门外汉”的儿媳妇潘从霞也参与了进来,她专门用砂纸打磨碎小组件。就这样,在全家人近一年的努力下,钟鼓楼这座古老建筑,缩小100倍后,在他们手中安装完成。

在完成工程的那一天,杨万年久久不愿意离开工作室,他凝视着自己的作品,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鼓楼的飞拱、垂柱、雕花……看看它是否还有瑕疵,是否是自己心里所想的那个模样。

杨万年说,做完了“钟鼓楼”,总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我总算给先人给后代都有了一个交代,没有白活一场人”。

杨万年说,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太丰富了,而作为一个匠人,他总想探索一个又一个古建筑营造的原理和奥秘。有一次电视里介绍故宫的角楼,故宫角楼汇集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技艺和深远的建筑文化,集科学性、艺术性、功能性于一体,体现了古代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才能。杨万年提起故宫的角楼来,滔滔不绝,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就拿角楼营造用梁而言,包括角梁、井口趴梁、顺梁、抹角梁、太平梁等,其中仅翼角用梁就有56根;用柱而言,其一层立柱就有20根,二、三层还有不落地的童柱、瓜柱、雷公柱等,更别说别的方面复杂的工艺了。

故宫的角楼,像是给杨万年种下了“相思病”,现在他一有时间就在研究角楼的营造技术,木工活也全部交给儿子去打理,他则专心致志地研究角楼。他说:“要是在有生之年,能研究出角楼的一些门道,真不枉我当了一辈子的手艺人。”

后来,他又听说山西有个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采用的是传统的中国式榫卯结构建筑,全塔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却历经千年风雨屹立不倒,艺术价值极高。据报道,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就正式立项,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就因为没有谁敢打包票可以按照古代营造方法,修复木塔。

杨万年说,我想去山西看看这座伟大而神奇的木塔,近距离地欣赏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

b9f62c762bde4b47bbea3aa2d1f65a30.png

图为杨万年和杨永杰父子按照100:1的比例复制的永昌钟鼓楼,现陈列在市博物馆内。

结缘“红船”,工匠父子矢志不移

2021年初,金川集团公司的退休职工张有学找到了杨万年,说有件事情要拜托他完成。

原来张有学去浙江嘉兴南湖参观红船,带回了一个微缩版的红船模型。他是一名党员,对党怀着一片赤诚之心的他萌发了一个念头,想放大这个模型,让更多的金昌人一睹南湖红船的风采,缅怀先辈,学党史知党恩。但是造船的工艺要求特殊,遍寻金昌,都未能找到这样的人。

因此“红船”迟迟未能动工,有人便向张有学推荐了杨万年。

冥冥中似是有缘。几年前有人请杨万年父子打造过一艘画舫,对造船的技法和流程十分熟悉,因此杨万年父子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张有学把心中所想说出来的时候,杨万年满口答应,他说:“旧社会的木匠,手艺再好也就是混个肚子饱,可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这都是党的恩情啊,为党做点事、尽点力是我的本分。”

怀着对党的感恩之情,杨万年父子下定决心,要拿出看家本事把“红船”造好。

他们设计好图纸,还拿出了多年珍藏的松木料做原料。为了赶在春节前完工,父子俩加班加点赶制,船体零部件的打磨工作则有张有学带领几名退休老党员承担。20天后,金昌的“红船”完工了。原本只有A4纸大小的模型,被放大到了长3米、高1.1米、宽0.75米的规模,船身基座的两侧分别镌刻上“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几个金色大字。

“红船”整体造型厚重大气,制作精良。

杨永杰说:“这确实是我们心目中的样子,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连见过红船实物的张有学也点头称赞。

目前金昌的“红船”陈列在金昌市博物馆内,供广大干部群众参观。据官方数据统计,自今年2月份开始至今,吸引近万人参观。

杨万年说,这次造“红船”,儿子杨永杰出了大力。杨永杰是杨万年的次子,他对父亲的木工雕刻技艺有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就跟随父亲专门学习。目前杨永杰全面掌握杨氏古建筑营造中木工雕刻的精华,并能在传统技艺上创新发展,成为金昌市内小有名气的民间木雕艺术家。

上个世纪90年代,传统纯手工打造的木家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杨万年父子一度没了生意上门,为了养家糊口,杨永杰打过零工,当过司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他始终放不下心中的热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回归传统意趣,更喜欢手工打造的富有个性化的东西。

杨永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他又重新拿起了刻刀,摸索创作,他向父亲学习传统古建筑营造中木工雕刻的形制、类别、技法,打磨自己的写实功力,在审美趣味上,逐步摆脱传统木工的“土味”和实用性,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之美,雕刻具有精神指向和欣赏价值的作品。他从国画、书法作品中获取灵感,创新表现手法,用线条的深浅、粗细,将国画虚实结合的意境体现在木雕作品中,提升木雕艺术价值,丰富木雕表现形式,《梅兰竹菊》就是其中代表,作品充分融入国画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傲岸、兰花的优雅空灵、竹的虚心直节、菊的坚韧冷艳。

2018年,由中国建筑与园林委员会组织的中国民间工艺传承创新观摩大会上,杨永杰的木雕作品《佛教八宝吉祥》成为“重点推荐作品”,受到中国众多业内人士的赞誉并荣获。

由于雕刻功夫精深,作品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大气磅礴,杨永杰的作品深受周边市场青睐,作品遍布张掖、山丹、武威等地,其中张掖市甘州巷子的4个门头、廊坊、正门的木雕部分,全部由杨永杰一人完成。

杨万年说儿子的雕刻功夫比他强。

传统技艺,继承和发展同样重要,从业30多年的杨永杰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想把永昌县城湮灭了的明清古建筑,一一复原,只要能找得到图纸的,有一个复原一个,找回已经失落的优秀文化。他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时代发展越快,越不能忘了根本。”

相关资讯

  • 国家级非遗大师许建平收徒羊国绿拜师仪式在津举行

    8月6日,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匠学文化专委会主办的“非遗传承、工坊共建--首届大国非遗传承合作大会暨国家级非遗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许建平大师收徒羊国绿拜师仪式”在天津宝坻成功举行。中华全总工会副主席、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匠学文化专委会会长、中国航天特级技能…

    2023-8-7 10:08:21
  • 匠学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张金山一行到国家级景泰蓝非遗传承人张同禄珐琅艺术中心调研

    近日,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匠学文化专委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张金山一行到国家级景泰蓝非遗传承人张同禄珐琅艺术中心调研。景泰蓝大师、景泰蓝非遗传承人张旭盛情接待并陪同调研,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匠学文化专委会专家委员、玉雕非遗大师张玉成等一同参加本次调研工作。张金…

    2022-9-6 10:59:31
  • “金隅杯”手工木工大赛发布暨第五届龙顺成鲁班工匠节活动顺利举办!

    2022年7月13日,“金隅杯”手工木工大赛发布暨第五届龙顺成鲁班工匠节在金隅龙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顺利举办。在北京市总工会、金隅集团工会、各相关行业协会及广大新闻媒体的共同见证下,龙顺成举办了“金隅杯”手工木工大赛赛制发布、祭拜鲁班先师、大国工匠刘更生工匠精…

    2022-7-14 15:37:53
  • 匠学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张金山一行到中国民贸非遗中心考察交流

    2022年3月30日下午,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匠学文化专委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张金山;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玉雕非遗传承人张玉成大师等领导和嘉宾一行到中国民贸非遗中心考察交流。中国民贸非遗中心参观考察副主任张国强陪同参观。展览厅,琳琅满目的非遗器物,不同门类,不同地…

    2022-4-1 17:36:34

共有 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